黄花梨网10月28日消息,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洪斌接受黄花梨网采访时表示,对下月将在海口举行的“天香国色——第二届海南沉香黄花梨国际交易会”很是期待。
“这一次回海南,既是参展,更是会友。”会哪些朋友?王洪斌笑着回答:“都是些老朋友。” 王洪斌此言非虚。

四十多年来,他的传奇经历与海南密切相关,他的人生轨迹与海南黄花梨的木质纹理深度交织。
1958年,王洪斌出生于木雕艺术氛围浓厚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。王洪斌少年时,父母见其喜欢摆弄木头,就让他拜师学艺,跟随前辈学习木雕手艺。
改革开放后,年轻的王洪斌渴望到外面寻找发展机会。1983年,怀着一身手艺的王洪斌来到海南,从此与海南黄花梨结下不解之缘。 “第一次和海南黄花梨亲密接触,纯属偶然。”
王洪斌回忆道,当时他从一位做药材生意的朋友手中得到一块海南黄花梨树根。
擅长雕刻的他立即发现这块海南黄花梨树根纹路漂亮、色泽温润,很适合做根雕。 “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是黄花梨,直到有位台湾朋友告诉我这是黄花梨,是明代的贡品。”
王洪斌说,他拿到那块海南黄花梨树根如获至宝,以此创作的根雕作品也好评如潮。
“百年添得一寸径,千秋能成半尺材。”人们如此来描述海南黄花梨的生长过程,意指只有历经岁月沉淀,方能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华。

王洪斌制作的海南黄花梨家具。这恰似王洪斌的人生轨迹。
1988年,王洪斌回到家乡创办了永盛工艺厂,构思奇特的根雕作品使他初进市场便尝到了甜头。
此时,对海南黄花梨念念不忘的王洪斌,开始筹措资金开辟黄花梨树根创作与买卖。但当时的市场环境不佳,生意没有打开销路,王洪斌被迫关闭了工厂。
不久后,王洪斌重振旗鼓,冒着高额利息的风险再次将永盛工艺厂开了起来。结果却遭遇骗局,工艺厂第二次关门。
后来,王洪斌第三次创业也因市场冲击而偃旗息鼓。 “我的创业可以说是三起三落。”王洪斌说,第三次创业失败后他再次启航,与自己的妻子配合,一个负责雕刻,一个负责打磨。
慢慢地,王洪斌的事业有了起色,工艺厂也再度发展起来。 “是什么支撑你三次倒下后还能重新站起来?” “因为我知道海南黄花梨的价值。”
面对黄花梨网的问题,王洪斌语气坚定地回答道,“上世纪90年代,大家认识不到海南黄花梨的价值,而且海南交通、通信不方便,海南黄花梨就无法推广出去。”
当时王洪斌坚信,等以后交通、市场等环境变好,海南黄花梨的价值定能被大众所认知,自己的事业也一定能成功。 功夫不负苦心人。

后来,王洪斌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声名鹊起,《荷花宝座》《海南黄花梨托泥圈椅》《海南黄花梨顶箱柜》《海南黄花梨翘头案》等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或精品博览会的金奖、银奖。
如今,王洪斌已建成了自己的展馆,其中收藏了大量海南黄花梨精品。

王洪斌制作的明代风格海南黄花梨家具也受市场青睐,那些简洁典雅的桌案椅柜,仿佛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。 “油性大、生长慢,木性稳定不易开裂,传承数百年仍温润如玉。
但现在大料几乎绝迹,正宗的海南黄花梨作品已很罕见。”王洪斌表示,希望此次海南沉香黄花梨国际交易会,能为海南黄花梨产业带来新机遇。
此次受邀参展,王洪斌将带着凝聚半生心血的典藏作品,重返梦想启航之地,其中包括精心制作的架子床和顶箱柜等大件家具。
“虽然运输不便,但仍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海南黄花梨的魅力。”这位67岁的匠人如此说。
加载中,请稍侯......
精彩评论